主页 > imtoken快速下载 > 南丹矿难频发,隐蔽依旧猖獗,记者再次拉开铁幕

南丹矿难频发,隐蔽依旧猖獗,记者再次拉开铁幕

imtoken快速下载 2023-01-18 11:10:52

朱总理多次对《人民日报》记者顶着巨大压力和风险揭露矿难真相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,指出“如果没有记者揭露这件事,不公平会消失在水底。”

——当时我们都想过,就算有人炸了我们的新闻站,炸了我们的车,我们也去!

——无论是党报记者,还是普通公民王家岭矿难真相,都必须揭露真相。我们别无选择。

——考虑到本次事件极其复杂且充满风险,我们通过相关程序邀请了3名便衣警察“武装押运”。

——在我们对南丹的第二次深入调查中,一场血腥的谋杀就发生在我们眼前。

——本报记者拍摄的影片被当地官员强行曝光

去年7月,大火爆发,南丹矿难铁幕拉开,震惊世界。

今年7月,矿难频发,隐蔽性依然猖獗。

南丹矿难一周年之际,本报记者飞往南宁,与勇敢揭开矿难铁幕的同事长谈。几位同事的坚韧无畏,直面真相的勇气,鼓舞人心的经历,让人们真正感受到了正义的力量。

王家岭矿难真相

《人民日报》广西记者,50岁的郑胜峰讲述了去年的南丹矿难,语气依然沉重,因为过去一年,矿难还是发生了,有的还很严重。隐蔽的;而他们一开始所面临的压力和危险,也同样发生在其他记者身上。

正因为如此,郑胜峰的描写呈现出一种进行时态,依然惊心动魄。

南丹“7月17日”洪涝事故已过去一年多,相关责任人已被并正在依法追究。最先勇敢拉开铁幕的广西人民日报记者,刚刚获得中国新闻奖。二等奖,但《人民日报》广西记者站站长郑胜峰并不觉得尘埃落定。本报记者获悉,广西有人说要调任站长,人民日报报道南丹矿是“文革”难对付的。

由于南丹矿难的进一步调查和惩处工作仍在进行中,原报道的矿难的一些细节和内幕消息,时至今日仍相当敏感。因此,《人民日报》广西记者多次拒绝采访记者。 7月下旬,在郑胜峰办公室,最终接受本刊采访的《人民日报》广西记者带着本报记者再次来到南丹矿难。

按照规定,重大安全事故必须在24小时内上报中央,但南丹矿难却隐瞒了17天!如果没有记者披露,将继续隐瞒。这在我国重大安全事故报告记录历史上尚无先例。随后,一直密切关注南丹矿难调查进程的朱镕基总理多次对《人民日报》记者揭露矿难真相的巨大压力和风险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。 :“没有记者揭露矿难真相,如果发生这种情况,不公将沉入水底。”

为揭开矿难的隐秘铁幕,广西人民日报记者冒着巨大风险和压力,先后3次走访南丹。

去年7月30日,广西人民日报记者向总社发回了首份南丹事故内部参考资料《广西南丹矿山事故应急报告》。 31日,他们向人民网发布了关于南丹矿难的第一条消息,“广西南丹矿区发生事故,让人迷惑不解”。后来证实,这是中央重点新闻网站发布的第一条自采新闻。这份报告打破了南丹事故被隐瞒不报的关键点,该报告立即被多家网站广泛引用。然而,31日当天,广西壮族自治区两个安全生产主管单位向中央汇报,称“所谓南丹事故纯属谣言”。

去年8月2日,广西人民日报记者透露南丹事故取得重大突破。而此时,整个事故还被紧紧地笼罩着,当时的种种信息,让他们深深感受到了问题的复杂性和严重性。以郑胜峰为首的人民日报广西记者,包括新闻中心和网络中心的相关人员,共同分析研究,广泛收集信息,最终通过专题报道,掌握了南丹矿难部分遇难者名单。渠道。事故发生后一名幸存者讲述的令人震惊的矿难内幕。

王家岭矿难真相

有了这份死者名单和幸存者提供的第一手资料,南丹矿难就拉开了一个缺口,被责任人掩盖了。当天下午,《人民日报》广西记者迅速组建了“再应急报道”,并在报道的开头用三个“紧急!”编辑部高度重视这一信息,立即以“信息专题报道”的形式上报中央。当日下午,朱镕基总理对此作出严肃批示,要求我们必须查明真相。

迄今为止,人民日报成为第一家报道南丹重大矿难、第一家送内参、第一家接受中央批示的媒体。朱总理批示的第二天,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率领的中央调查组就飞抵广西,直奔南丹。一周后,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局长张保明为首、中央八部委参加的国务院调查组40多人抵达广西调查取证。

经过五个多月的艰苦深入调查,南丹“7.17”洪水事故调查工作基本完成。相关责任人已经并正在依法接受调查。密谋隐瞒此事的官员已被抓获,河池地委原书记、行署专员、副专员已被免职,正接受纪检监察机关审查。涉案人员120余人被抓获审查。

值得注意的是,人民日报在广西只有4张记者证。持有四张记者证的记者分别是: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站长郑胜峰;人民日报广西记者站编辑部主任罗长爱;庞格平,人民日报华南分社驻桂南站长;人民日报社桂北华南分社站长顾一中。人民日报社编委根据郑胜峰、庞格平的突出表现,决定向郑胜峰、庞格平颁发通函,表彰罗长爱、顾一中作为人民日报的“耳朵、眼睛”和“喉舌”。党和人民在关键时刻。 .

记者:您第一次听说南丹矿难是什么时候?

任桂展(《人民日报》驻广西记者集体化名):“7.17”南丹事故最早出现在网络上。相关网站在发布此信息时,仅采用“据传”、“据不知名人士”等方式,表明读者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有思考的余地。几乎在同一时间,上海、北京和海外的一些媒体也纷纷报道此事。 7月28日,我们开始关注此次传播,并通过相关渠道了解。

记者:由于官矿勾结,最初的消息比较混乱。你是怎么确认的?

任桂展:很多媒体同事都遇到过,官方的信息是同一种语气:不清楚;不知道。矿工的回答非常坚定和明确:绝对没有。然而,人们私下流传的消息却是另一个版本:南丹当红人物李东明在矿区工作的矿区发生了一起重大事故。近700米深、数千米长的隧道,猝不及防……这个版本是通过电话向南宁市各媒体编辑部报道的。接着,我们听到了赶往南丹采访的广西地方媒体记者的“不一般”经历:被拦截、被赶走,甚至被追杀!

王家岭矿难真相

我们觉得有必要尽快弄清楚:传闻中的南丹矿是真的吗?那个时候,几乎所有该打的电话都打了,能找到的人都找到了。甚至在去南丹的路上,当我们给南丹和河池打电话询问时,接电话的人都敢用“党性”保证传闻中的事故“绝无此事”。

记者:确认工作什么时候取得突破?

任桂展:8月2日上午,我们取得了重大突破:我们获得了都安县及所在村的12名死者名单。 “绝对没有死亡”的说法最终被证明是一个天大的谎言。虽然这12名死者只是难民工人的一小部分,但足以戳穿这个谎言。

接下来,我们讲述了一场矿难中险些发生的惊险故事。至此,原本的“复杂性”已经不言而喻了。有了这一点,作为专业记者,我们对做什么和如何做有了更好的了解。

记者:去南丹现场采访之前,你做了哪些“准备”?你在想什么?

任桂展:揭开盖子之后,我们要做的第二步就是立即深入“雷区”进行采访和发表。当时我(郑胜峰)孩子要去留学,没空送他,就叫他下楼,和儿子合影。

我们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和阻力。当时,我们都想通了,就算有人炸了我们的新闻站,炸了我们的车——这在当时的情况下也不是不可能——我们也会去的!

有人花时间购买了 20 份保险。无论是党报记者,还是普通公民,都必须揭露真相。我们别无选择。

王家岭矿难真相

考虑到此次事件极其复杂且充满风险,我们第一批4人组在距南宁500公里的南丹矿区调查时,邀请了3名便衣民警随行,通过相关程序进行暗中保护。我们的同志生活在一起。这是近20年来唯一一次以这种“武装押运”的方式进行调查采访。作为人民日报的本地记者,这是近20年来的唯一一次。在人民日报平时国内采访的历史上,没有记载。 .

记者:后来的事实证明,你的谨慎并非多余。

任桂展:因为与矿难有关的“官、矿、黑、恶”本能地守护着记者王家岭矿难真相,他们很快得知,是人民日报记者前来揭开他们犯罪的铁幕。刚深入矿区调查时,出于保密原因,我们没有登记住宿为记者,但经常有不认识的人来酒店询问人民日报记者是否有住宿。

一到南丹,就感受到一股浓浓的肃穆气氛,大家都不由低声说话。当天中午,我们约见了“7月17日”事故的两名知情人,但到了下午3:00,一个人都不见了,两人都说有事。下午,我们顺着名单上的村庄,找到了死去的卢贵和卢哥兄弟的家。当地人说壮语,听不懂普通话,所以我们交流很困难。当被问及“7.17”事故时,村民们一直保密。临走前,路贵的妻子黄星嫣悄悄提醒我们:出门,一路小心。

记者:当你真正进入事故现场时,发生的事情更“离奇”?

任桂展:8月5日,我们赶到事故现场采访。他们一进入矿区,疑惑、惊恐、警惕、诡异的目光就从矿区各处射了出来。矿区自成一体,在矿区工作的每个人,似乎都有一种相似的氛围。在这种气氛下,外人显然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。

我们立即向周围的矿工询问情况,但当他们看到我们走过时,他们急忙躲开。那些躲闪不及的人,一提到“7月17日”事故,总会摇头说“我不知道”或者“我不知道”。就连7月17日左右值班的矿山办公室工作人员也因种种原因回避了这个话题。

记者:您在报告中提到您参与了南丹的一起谋杀案。发生了什么?

王家岭矿难真相

任桂展:在我们第二次深入南丹的时候,在我们下榻的一家私人酒店,就在我们眼前,发生了一起血腥的谋杀案。当晚12点,我们的两个同志亲眼目睹了凶杀案。后来,据警方称,这是一起爱情谋杀案。这表明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不安全的地方;当然,我们并没有被吓倒,我们的调查采访仍在继续。

记者:听说你们记者拍的片子是被当地官员强行曝光的。您现在可以透露详情吗?

任桂展:我们拍的片子是强行曝光的,这也是人民日报平时采访中的“零突破”!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,双方都知道:因为我们报道的南丹重大事故“太快”而不是“太多”。

那是 8 月 4 日下午。在中央调查组听取情况汇报时,我们与其他中央和地方媒体记者一起进入了会场。奇怪的是,其他几个媒体记者都可以进去观摩,而我们却不被允许参加。审计。我们一进门就遭到严厉拒绝,立即“请”出会场。我们的一位摄影师刚刚拍下了会场的照片,一位自治区政府领导,也就是这次事件的广西调查组组长,非常生气:“谁让你们拍人民日报的! 一名保安上前强行没收了摄像头。对方经过一番理论后,当场强行曝光胶卷,才同意不没收相机。

记者:应该说其他媒体的记者在这次特大矿难中也表现得很英勇吧?

任桂展:是的。比如广西的《南方早报》,早在去年7月28日,他们的一位记者就去采访了。记者在矿区与农民工交谈时,突然看到数十名枪手从远处逼近,数人举枪瞄准他。他逃跑了,险些逃过一劫。第二天下午,当他潜入矿区一处高处观看时,两个暴徒将他追上悬崖,用两把闪烁着寒光的锋利的刀子掐住了他的喉咙和腹部。一名打手问道:“你是记者吗?你来这里做什么?”另一个说:“如果是记者,杀了他!”后来,他被粗暴地扭出矿井。

还有广西电视台的记者。因为无法进入现场,只能在远处拍外围镜头。他们拍摄了一些受害者家属燃烧纸币和哭泣的镜头。回到南宁,这些材料被送到了自治区领导手中。当地官员在调查组面前看完影片后,怀疑画面的真实性,并与电视台工作人员发生争执。

记者:从报道来看,在深度访谈中,您掌握了很多详尽的独家资料,最终帮助中央调查组把矿难问题弄清楚了。您当时发表了多少新闻、通讯和评论,您有统计过吗?

任桂展:我们在《人民日报》和《华南报》连续发表20多篇新闻简报,特别是在人民网,发表了100多篇报道和10篇评论,为党的工作作出了贡献。支持党。中央、国务院对案件的查处提供了舆论支持,对矿难责任人迅速形成了巨大的舆论震慑。 (记者/宋元)